湖南省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《湖南省2014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》,这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湖南版卫生计生工作晴雨表。既然是《公报》,就自然无机密可谈。在医言医,我关注了《公报》中的民营医院数据,喜中有忧。
从医疗机构数来看,2014年湖南省医疗机构有1018个,其中公立医院548家,较上年减少5家,床位数211901张,比上年净增21036张;民营医院470家,较上年增加101家,床位数35117张,比上年净增10673张。从业务开展情况来看,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4%,入院病人为702.6万人,占总住院人数的88.93%;民营医院床位使用率是60.52%,入院病人有87.44万人,只占11.07%的份额。
限制大型医院在中心城市扩张
数据表明,2014年全省公立医院机构数的减少并没有影响床位数的增长,年内反而新增病床21036张,原因不外乎是自身扩张、合并与兼并。医疗机构数减少,床位数反增,说明公立医院都是坐地膨胀或集团整合。公立医院一门心思把自己的盘子做大,院长们在衡量自己任期内的“作为”时,会不自觉地把规模与收入作为两个至关重要的指标,效率和质量指标总是难拔头筹。
实际上,不断扩张的公立医院,并没有在质与效上规划布局,强调的是“先做大后做强”的理念,致使常见病、多发病这样普及型的公立医院比比皆是。公立医院“公”字号的历史渊源和民营医院创业初期的不规范,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军医疗的品牌空间。社会资本选择合营合作、加盟入股等形式“借壳入市”,又遇到超大型医院的规模扩充,民资遭遇大型医院融资渠道多、资金供应充沛等尴尬。
大医院通过扩充和布局调整来稳固公立医院地盘,打乱了分级诊疗的节奏。长期下去,甚至会垄断了医疗资源,导致新的“看病难”与“看病贵”。遏制大医院的无序扩张,尤其是限制大型医院在中心城市扩张已是现实所迫,对于均衡医疗资源、推动医疗技术的下移至关重要。
民营医院要摆脱“一进就赚”的思维
民营医院的增加,并没有使自己的床位数量像公立医院那样猛增。可见,民营医院还没有摆脱边缘化、小专科、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。
公立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无论是规模、技术还是影响力,都是目前民营医院无法抗衡的。2014年,湖南民营医院的住院病人数并不乐观,在大型公立三甲医院住院爆棚的情况下,民营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仅仅只有60.52%,新增的床位有很大一部分成了“规模”的摆设。
仔细分析《公报》中“医疗服务工作量”后发现,民营医院的住院病人对门诊病人数的比例,高出公立医院20%还多,意味着民营医院在收治病人时遇到了诸多问题,门诊工作量不饱和,可选择的住院病人少。之所以住院病人的占比高出公立医院,不排除存在住院指征值得商榷、业务管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等问题。
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就其自身来讲,需要重建民营医院的信用体系,需要摆脱“一进就赚”的冒险思维。如果还是一味地借用广告推销的模式,不在质量、技术和服务上作文章,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,不能建立诚信品牌,则很难立足,更谈不上发展。政府在推动社会办医的实践中,需要适度调整税负政策,鼓励并加快人才合理流动,必要时要将民营医院纳入区域卫生规划通盘考虑。